2009年一季度上海餐饮市场综述:
2009年一季度,上海餐饮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明显,40样本企业统计数据显示,一季度市场销售同比增长1.9%,同比增幅下降16%。其中特色餐饮同比增长1.7%,休闲餐饮同比增长3.6%,宾馆餐饮同比下降10.6%。休闲餐饮增速减缓,宾馆餐饮同比下降。面对挑战,上海餐饮企业化挑战为发展动力,将危机变为商机,逆势而上,整合企业资源,加速市场扩张,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。
今年春节在1月份,40户样本企业经营数据显示,1月份市场销售同比增长22.6%;其中特色餐饮同比增长32.3%;休闲餐饮同比增长15.3%;宾馆餐饮同比增长3.6%。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,受金融危机冲击明显,市场销售同比下降14.9%;其中特色餐饮同比下降24.6%;休闲餐饮同比下降1.3%;宾馆餐饮同比下降27.8%。统计数据首次出现负增长。负增长企业占统计企业的65%。3月份,经营情况有所好转,40户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1.4%,其中特色餐饮同比增长1.6%,休闲餐饮同比下降3.5%,宾馆餐饮同比下降12.8%。3月份环比增幅14%,但负增长企业仍然占全部统计企业的63%,最大跌幅达45%,很多正餐业跌幅达20%以上。
2009年春节市场人均消费水平降低,降幅最高达17%;婚宴同比下降14%,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%。春节市场休闲餐饮、宾馆餐饮增幅同比下降明显。休闲餐饮同比增长1.92%;宾馆餐饮企业同比下降0.77%。2008年、2007年春节市场销售均是两位数增长。由于消费者收入减少,小吃好于正餐,价格因素影响明显。商业闹市中心小吃一枝独秀,如大食代营收增幅同比上升36%,光明村上升22%。由于国定假日变化,大年三十放假,年夜饭回归家庭消费呈上升趋势。杏花楼(集团)的所属企业外卖套餐营业额收入同比增幅28%;金辰饭店、光明村、美心酒家、南京饭店等企业的增幅都在20%以上。
2009年上海餐饮业迎来多年未遇的严峻挑战。面对危机,许多餐饮集团化危机为机遇,逆势而上。
苏浙汇坚持中高档特色,在上海、杭州及香港拓展市场,为中高档餐饮消费群体服务,与他们一起抱团取暖。推出中式休闲时尚快餐品牌“斗香园”提升抗风险能力。2009年计划在上海地区拓展十家左右“斗香园”餐厅。经过努力,金萌苏浙汇已经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C片区餐饮的两大项目。
豫园餐饮发挥上海名牌优势,注重企业经营能级的提升。上海老饭店与老庙黄金强强联手,采取“一门式”的服务,把传统婚宴办得更有特色。绿波廊酒楼采取“低、中、高并举,采取“东边不亮,西边亮”策略。松运楼错位竞争,成为开放式名牌企业名菜名点的销售点,如老饭店的八宝鸭,乔老爷的糯米制品等等,以此提升酒家的品味。老城隍庙小吃广场进一步梳理品种,扩充地域风味,博采众长,努力办成一个上海的“中华美食广场”。豫园餐饮“全力打造第一旅游品牌”的战略目标,举办各种美食展、美食节,拉动消费。挟品牌优势,变危机为机遇,向海内外拓展。上海老饭店计划在2009年开出至少一家分店;绿波廊花力气经营好德国汉堡项目,把绿波廊品牌影响做大;创建合资公司,尝试与创造餐饮合作引进境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;采用兼并收购、加盟、转型等多种形式和渠道,扩张小吃(食品)连锁业。
杏花楼集团整合集团旗下9家老字号餐饮品牌,入驻调整后的云南路美食街。洪长兴、燕云楼、五芳斋、德大西餐厅、大壶春生煎馒头店、成昌园子店、小绍兴大酒店、鲜得来排骨年糕店、小金陵盐水鸭店等老字号餐饮,经过整合,经营特色鲜明,产品结构互补,让云南路美食街成为上海休闲餐饮新亮点,吸引了消费者,为寒冬中的市场点燃了一把火。
小南国集团在进军酒店业同时,抢占上海黄金地段市场,在陆家嘴、新天地、外滩等地强势出击。仅浦东陆家嘴地区,正大广场、环球金融中心、国家开发银行店形成鼎足之势,从商务餐、宴会到满足写字楼员工餐饮需求的中式快餐与简餐的新品牌——小南国Express,高中低齐全的餐饮结构;方便了陆家嘴金融区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选择,尤其是他们重新定义中华料理,融传统、时尚、科学为一体,追求精品美食,提倡餐饮养生,崇尚绿色食品的餐饮理念,受到中外消费者的追捧。
许多餐饮企业大打品牌策略,如齐鼎发展鼎钟鼎豆捞、丰收日发展“云餐厅”时尚餐饮品牌、绍兴饭店浦建店,推出全新绍兴风格的人文饭店、俏江南新推出的蒸品牌等。面对危机,上海餐饮业振奋精神,寻找市场突破口,努力创造经济寒冬中新亮点。